摘要:4月的第一個周一,張建國(化名)第一次在自己的彩票店“顆粒無收”,店里每天都來的老主顧越來越少,計算器上的數字還停在昨天的800元營業額。
來源 | 中訪網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的第一個周一,張建國(化名)第一次在自己的彩票店“顆粒無收”,店里每天都來的老主顧越來越少,計算器上的數字還停在昨天的800元營業額。
張建國的經歷不是個例。4月25日,財政部公布了2025年3月份全國彩票銷售情況,數據顯示,1—3月,全國累計銷售彩票1485.91億元,同比減少8.75億元,下降0.6%。彩票市場,為何“熄火”了?
1
數據背后的矛盾
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工業生產增長加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71億元,同比增長4.6%。然而,在宏觀經濟回暖的背景下,彩票銷售數據顯得格格不入。
分類別來看,一季度,樂透數字型彩票銷售416.57億元,同比減少12.62億元,下降2.9%;競猜型彩票銷售643.00億元,同比增加63.51億元,增長11.0%;即開型彩票銷售334.82億元,同比減少54.93億元,下降14.1%。
分地區來看,云南、新疆、河南、四川等4個省份彩票銷量下降較多,分別減少4.6億元、4.4億元、3.9億元、3.9億元。
不過,一季度這四個地區的社零增速都不低。一季度云南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8%;新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8.31億元,同比增長6.7%;河南消費市場更是以7.0%的同比增速跑出“開門紅”;四川全省則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03.4億元,同比增長5.2%,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與彩票數據形成鮮明反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這和人們的心理變化有關。來自成都的彩票店主老趙表示,“年輕人進店都先問‘有沒有五塊錢的刮刮樂’,過去那種隨手買幾十注雙色球的場景越來越少見,大伙兒越來越理性了。”
這種“既要消費又要避險”的矛盾心態,在即開型彩票的“供不應求”中得到深刻體現。
2
即開型彩票的供應控制
2024年,即開型彩票就因增速過快,導致長時間供貨不足的狀況。
“從4月就開始缺票,一直持續到八月缺票狀況沒有改變。供給不足問題得不到解決,銷量只能下滑。”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有店主曾這樣評價去年的彩票銷售市場,“客人們一來就問有沒有五塊錢的刮刮樂?我只能說早就賣完了、斷貨了,十塊錢刮刮樂的都很少。”
有專家表示,現在即開型彩票在彩票店中的銷售占比較高。如某店月銷售額4萬元左右,即開彩票就占比58%。該店老板預計每個月的實際需求達5萬元—6萬元左右,但每月即開型彩票的配額只有約2萬元。
這種供需失衡直接沖擊了依賴即開型彩票的店鋪,尤其是對商業綜合體、寫字樓等新型渠道的打擊十分嚴重。這類門店,主要依賴即開型彩票的高周轉特性,客戶基本都是圖個新鮮,總是買不到也就不買了。
這也說明,彩票行業正經歷從"渠道擴張"到"存量競爭"的轉型,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提升"的改變。
3
經濟大環境下的消費理性化
當前,全球經濟局勢復雜多變,在美政府“關稅戰”風波之后,全球市場依然籠罩在不確定性陰云之下。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盡管展現出韌性,但依然面臨多重挑戰。
在這種環境下,大多數的人消費心理趨于理性。過去,人們常抱著"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心態,在消費時可能更傾向于沖動消費、高風險消費,而現在,更多人開始熱衷于"薅羊毛",注重精打細算,在消費前會進行充分的比較和思考,追求性價比高的商品和服務。
2024年,消費降級的風吹到了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理性消費的重要性,注重消費的實用性。
站在長遠角度來看,同比0.6%的降幅不僅是市場數據的波動,更是消費轉型升級的標志。彩票市場的數字降幅,恰是中國消費文明進階的必經之路——它預示著社會正在從"概率迷戀"走向"理性繁榮",從"財富幻想"回歸"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