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8月4日,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李先生1926年生于上海,1957年因發現“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定律”與楊振寧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李政道的一生,他無疑是科學界的一顆璀璨明星。或許你不懂什么是“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定律”,我們仍應銘記這位中國科學巨匠對中國科學進步與人才培養的卓越貢獻,其影響力深遠而廣泛。
科學的未來在青年
《科學的未來在青年》是李政道先生于1994年發表于《科學》雜志的一篇文章。文中,李政道寫到,“科學成功需要幾個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人才、環境、方向和時間。先就人才問題談一點看法:科學成就出在青年。”
他認為,青年人才在科學進步中扮演核心角色,以愛因斯坦、玻爾等人為代表,他們在年輕時就取得了顯著成就,如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創立。隨后,薛定諤、海森伯、泡利等新一代青年科學家在量子力學領域取得突破,進一步鞏固了青年在科研中的領先地位。從量子電動力學到奇異粒子研究,再到電弱統一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的突破,每一輪科學挑戰都由新一代青年科學家成功應對。
同時,他也提到,環境對科學成就至關重要,如玻爾研究所等優質研究環境為青年科學家提供了成長平臺。他認為,科學不斷進步,持續向青年科學家提出新挑戰,同時也不斷培養出新的科研人才。這一現象在物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中均得到體現,彰顯了青年人才在科學成就中的關鍵作用。青年科學家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們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合適的環境和正確的方向引導。
改變了命運和時代的人
深知“科學的未來在青年”的李政道先生,改變了中國一代精英的命運,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整個時代。
上世紀70年代起,李政道和夫人秦惠莙開始回中國大陸訪問,對國內的科技人才培養和基礎科研多有建議。1979年,李政道設計開展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向優秀本科生提供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的獎學金,實現了人才的“走出去”。
據悉,該項目自1981年起,每年選拔百名優秀畢業生赴美攻讀博士,開啟了大規模國際人才交流的先河。至1988年結束,共近千名學生被美76所名校錄取,多數已成為各領域專家,活躍于社會各界。他們如今依然非常感謝李政道,把他視為自己的恩師。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CUSPEA80屆學者樓宇慶回憶到,當年他在北方交通大學爭取到名額,參加了李政道教授發起主持的1980年第一屆全國范圍的大規模CUSPEA的選拔,198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學習天體物理。“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和機遇。這對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是重要的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具有史詩般的傳奇色彩。我們感恩李政道教授,感受到他在中美物理學界的巨大影響力,敬佩他把握時機的戰略眼光和具體執行完成使命的堅韌。”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CUSPEA82屆學者王中林在李政道先生的悼詞中也寫到,“感謝先生給我到西方接受教育的機會,感謝先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現在全職為祖國工作,實現先生科學報國的愿望。終生感激李先生,沉痛悼念李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朱邦芬回憶,李政道不僅推動人才“走出去”,更致力于“留得住”。1986年,由李政道發起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成立,朱邦芬是首批CCAST專家之一。他表示,彼時國內科學家外流嚴重,李政道組建這一學術機構的初衷,就是構建國際化學術平臺,吸引國內科學家留在國內做科研。
30余年來,中心舉辦了近二十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百次國內研討會。在朱邦芬看來,這些研討會向國內科研界注入了領域內的前沿知識,不僅開闊了國內科研人員的眼界,也為研究指明了方向。
此外,他還促成大學少年班、博士后制度及基金會設立,助力科研發展。夫人去世后,他還捐贈設立基金,資助優秀大學生科研訓練,特別關注女性學子。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李政道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但其探索宇宙奧秘的火焰在年輕中國科學家心中續燃,他們承繼先賢之志,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問永不熄滅,薪火代代相傳,智慧之光生生不息。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