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6日,第25屆國際艾滋病大會(AIDS 2024)于德國慕尼黑舉行。在此次會議上,有關全球第7例HIV 治愈(或可能治愈)患者的詳盡信息得以披露。
德國一名60歲的艾滋病患者,借助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達成了HIV治愈,被稱作“下一例柏林病人”。《南方周末》指出,由于這位患者治療方法稍微有別于之前報道的6例,有望為艾滋病治愈帶來更令人期待的希望。
7例被治愈的病人均是艾滋病與癌癥雙患者
2009年,“下一例柏林病人”被診斷出感染了艾滋病。到了2015年,他又被確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而這一情況反倒成為了他有可能被治愈的關鍵契機。
回溯過往,已有六名艾滋病患者,在相繼患上白血病后,通過接受干細胞移植后實現了治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例中,除日內瓦病人外,包括新提及的“下一例柏林病人”在內,五人移植的干細胞均攜帶一種罕見的CCR5-delta32基因突變。
但此次治療路徑有所不同,主治醫生兼免疫學家Christian Gaebler在報告中揭示了一個新情況:面對無法找到同時擁有兩個突變拷貝CCR5基因的完美干細胞供體的挑戰,他們創新性地選擇了一位僅攜帶單個突變拷貝CCR5基因的女性供體,其基因特征與“下一例柏林病人”相似。
2015年,“下一例柏林病人”接受了干細胞移植手術。不到一個月,這名患者的骨髓干細胞就被供體干細胞取代了。至今,已過去近六年時間,截至8月1日,科研團隊持續監測的結果顯示,患者體內未檢測到任何HIV病毒復制的跡象。
公眾號丁香園指出,第7例HIV治愈案例特殊在于其為首例接受CCR5-delta32雜合突變干細胞移植的成功案例。該患者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在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后五年半未復發HIV。此前5例治愈者均接受純合CCR5-delta32突變干細胞,而此例為雜合突變,即供者僅一方攜帶突變。這一突破挑戰了僅純合突變能治愈HIV的觀念,提示即便存在可識別HIV的受體,也可能通過免疫細胞清除感染細胞實現治愈。
然而,據虎嗅APP報道,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認為干細胞移植療法尚未能真正攻克艾滋病,其意義在于探索背后的治愈原理。
“下一例柏林病人”接受含CCR5基因突變的干細胞移植,通過重塑免疫系統實現“治愈”。常榮山指出,該療法雖展現潛力,但成功案例背后的CCR5基因突變機制尚需深入探索。CCR5作為艾滋病病毒入侵的主要輔助受體,其特定突變能阻止病毒進入細胞,是現有“治愈”案例的關鍵。然而,移植并非每次成功,個體反應差異顯著,如“柏林病人”與“倫敦病人”出現并發癥,而“紐約病人”則恢復良好。
此外,第五例“治愈者”未接受CCR5突變干細胞,其治愈機制成謎,挑戰了突變必要性的認知。更重要的是,CCR5Δ32基因突變供體稀缺,中國漢族人群幾乎無此突變,歐洲突變率也僅約10%,限制了療法普及。
艾滋病處于十字路口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24年7月22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范圍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數量已逼近4000萬,其中近四分之一(約930萬人)未能獲得必要的挽救生命治療,直接導致每分鐘都有1人因艾滋病相關原因死亡。盡管各國領導人承諾在2025年前將每年的新增感染減少到37萬以下,但 2023年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人數仍超過這一目標的3倍,達到130萬。
艾滋病作為世界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其治療與預防始終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常榮山表示,“未來5到10年,預計會出現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療法。”
這一預測基于當前在研的多種前沿療法,包括針對CCR5靶點的藥物、衣殼抑制劑、以及針對“精英控制者”的免疫與基因療法等。特別是,基因修飾的“T細胞疫苗”被視為最具潛力的療法之一。通過深入研究全球已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案例,科學家們期望能夠解鎖其背后的機制,并推動治療性T細胞疫苗的成功上市。這種療法不僅有望實現對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還可能惠及乙肝、人乳頭瘤病毒等多種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臨床試驗中,CAR-T細胞療法已展現出顯著成效,如復旦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均表明,該療法能顯著降低艾滋病病毒載量,為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有力證據。盡管徹底清除病毒仍面臨巨大挑戰,但功能性治愈的實現已讓無數患者及其家庭看到了希望。
然而,《當下的緊迫性:艾滋病處于十字路口(The Urgency of Now: AIDS at a Crossroads) 》指出,在全球范圍內,用于艾滋病防治的資金正在縮減,這阻礙了相關進展,甚至在部分地區致使艾滋病疫情愈發嚴重。2023年,能夠用于艾滋病防治的資金總數為198億美元,相較于2022年減少了5%,并且與2025年所需的293億美元相比,少了95億美元。中低收入國家的國內資金在艾滋病毒防治資源總額中占比59%,由于受到債務危機的限制,已經連續四年呈現下滑態勢,從2022年至2023年下降了6%。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