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拼多多發布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拼多多營收為35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經營利潤為104.36億元,非公認會計下經營利潤為123.02億元。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達到105.89億元,非公認會計原則下凈利潤為124.47億元。
在電話會議上,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表示:“我們接下來會繼續加大投入,通過更好理解和服務消費者需求,持續扎根實業,通過對農業實體和制造產業不同環節進行科技投入,踏實地做好價值創造,這才是這個平臺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拼多多逆勢大漲的第三季度,對農業實體持續加大補貼投入,推出了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超級農貨節”、“多多豐收館”、“多多新匠造”等一系列活動,從研發、需求端、渠道端與消費端全方位扶持農業、加速數實結合。
扎根農研,打通農業科技成功
從“樣品”到“爆品”的升維之路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科研大國來說,從來不缺農業方面的科研成果。但一直以來,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6000—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像美、日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70%—80%,德英法等國的轉化率高達90%。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從某種層面來說滯緩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那么,如何解決科技與經濟之間的問題,就要看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而具體來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源于供給端、需求端和服務端的共同影響。
從供給端來看,存在著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讓科技成果像是難以離開溫室的花朵,很難具備應用價值與市場價值。這是源于農戶與農業都處于生產一線,而農業科研由于體制、經費以及專業人才的限制性,多數處于實驗室環境中,從環境本身就形成了割裂。
從需求端來看,我國一些農戶的科技認知、求新意識較弱,如果沒有人引領很難“自發性”去嘗試新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很多科技成果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市場驗證,仍具有一定“風險因素”,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這點從國內不平衡的機械化程度也可以看出來,據資料顯示,我國小麥機械化率超過96%,而水稻機插率不足40%、甘蔗機收率不足12%,與歐美發達國家機械化水平存在極大差距。足可以見,對于農戶來說在自身原有模式中“求穩”遠大于“求新”,這就更需要有人去引領。
從服務端來看,各地區農業服務商眾多,但大多數屬于“孤軍奮戰”,不成體系。這就使得農業科技成果很難大規模去推廣與應用,難以達成“協同效應”去完成成果的優化。
那么,如何能夠讓農科走出“實驗室”,進入農田或者農業生產一線,以及讓處在一線的農戶、農企也可以認識到“科技的力量”,就成為了推動農業科技的關鍵一環。畢竟,推動農業科技不僅僅需要最優的科技成果,還需要能夠去改變農戶的認知。
而眾多電商平臺對于農業實體的關注與助力,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推力。為加快推動農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拼多多已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頂尖機構連續舉辦了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其希望通過舉辦各類農研競賽,激發農研工作者開發具有實踐意義的科研成果,并集合全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助力推動我國智慧農業不斷向前。
據了解,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參賽團隊“智多莓”開發的自動化種植系統,已落地丹東東港的水果大棚,幫助傳統農戶實現了“一個大棚兩人管”到“一人管七個大棚”的產業升級。而第三季度,拼多多啟動的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將賽場搬到了上海崇明的集裝箱農場,在沒有土壤與日照的條件下,挑戰兩個月內,以更低能耗、更短時間,種出更高產量、更好品質的生菜,嘗試探索面向未來的都市農業解決方案。
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秘書長路亞洲分析指出,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交易是全生命周期的組合體,由技術創新、產業應用、商業應用三大場景構成。其中,技術創新是源頭,而難度最大的是商業應用環節。“農業科技成果只有實現了從技術創新場景到產業應用場景再到商業應用場景的打通,才能成為好的成果。”
而拼多多為幫助農業科技成果有效對接國內大市場,篩選了一批國內農科院及農業高校研發品質過硬的科技農產品。對相應的平臺商家進行流量及補貼資源的傾斜,以銷量反哺科研,助力供給側的品種培優、標準化生產以及品質提升,進而幫助種植戶增產增收。
煙臺農科院研發的“煙薯25號”在平臺日銷逾5萬單。而由全國著名谷子育種專家陳瑛歷時19年育成的“晉谷21號”加工而成的汾陽黃小米雙十一當天賣出逾10萬單,有力帶動了當地的新米銷售以及農戶增收。
拼多多今年9月初就上線“多多豐收館”,并投入50億平臺惠農消費補貼,與全國各大農產區共慶豐收節。其中,農學家培育或研發的初級及精深加工農產品是補貼重點之一。
一年前,拼多多正式宣布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拼多多董事長陳磊表示:"‘百億農研’專項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以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勞動者進一步有動力和獲得感為目標。"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由拼多多“百億農研”專項提供支持、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麥新品種亮相。該系列解決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普遍存在的優質不高產、優質不抗病、品質不穩定的問題,對優質麥生產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新品種正在黃淮小麥主產區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
可見,拼多多助力科研與幫科技成果打通商業場景兩手抓,已經形成了從科技成果帶動銷量、銷量賦能農戶和農企信心、售賣資金與口碑再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數實一體化”推動行業“耦合效應”,
助力供給側升級
其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只是推動農業實體經濟發展、數實一體化的一項分支,國內農業的推動少不了需求側、供給側以及與關乎消費體驗的物流側的持續完善與進階。
而我國農產品、農戶與農企卻都呈現分散式的分布狀態,使得供需兩側不平衡。此外,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中流通渠道層多,會出現各個環節層層加碼的現象,一方面使得農產品貨損嚴重,另一方面農戶和消費者都無法得到實惠。
這也體現了我國當前農業存在效率不高、效應不強、效能不夠的情況,使得農業實體從上游到下游各個環節之間缺乏“耦合效應”,使得農業產業鏈協同性不足。
拼多多從需求側、供給側、物流側多點并進,去助力智慧農業升級。過去7年間,拼多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農地云拼”模式,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全國市場,提升了供需匹配的精準度與效率。
此外,拼多多還推出了產品產地直播項目“百產計劃”。該計劃深入江蘇、山東、安徽、吉林等省份,通過直播培訓、流量扶持等舉措,鼓勵新農人走進直播間,展示、推介產品、產業和產區。讓農民不再拘泥于田間地頭,達成“種—售”可視化、一體化。
針對“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拼多多已經在針對算法設計、數據分析及冷鏈物流等方面進行開發和優化,希望在實際操作中廣泛地推廣它們,并幫助物流供應商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以云南賓川為例,從陽光玫瑰到突尼斯石榴,一系列當地生產的高原特色水果近年來接連在平臺“拼”成爆款。從暢通銷路、建立標準到打造產區品牌,平臺為該產區培育了一批懂生產、善經營、會營銷的電商人才,以數字化技術重塑產區的供給模式,助力產業升級。今年,該產區入駐拼多多的商家,較去年增長三倍以上。
這份持之以恒深化農業科技普惠的努力,讓拼多多榮獲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頒發的2022年度創新獎。FAO官網顯示,該年度獎項旨在表彰在食品生產、加工、貿易和消費環節的創新,鼓勵構建起更高效、包容、有彈性和可持續的農業食品系統的最佳實踐方法。獲獎者必須加強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并在多個層面對供應鏈產生影響。
陳磊表示,拼多多成立七年多來,與千千萬萬農戶以及制造企業共同成長。未來將繼續堅持以實為本,加大投入供給側升級,服務實體經濟。
拼多多的全方位助農行為,無疑是直擊了農業實體以及數字化發展中各個環節的“痛點”,讓農業科技、智慧農業走向自身的“升維”之路。或許,當下國內智慧農業的進程相比較美國等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距離,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對于農業的重視,未來將煥發更大的生命力,走向可持續性的良性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