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潮針火了?中年少婦都在追捧?獨立女性都在打高潮針?醫美概念股拉爆是因為高潮針?
來源 | 中訪網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高潮針火了?中年少婦都在追捧?獨立女性都在打高潮針?醫美概念股拉爆是因為高潮針?
從自媒體的狂歡到醫美概念股的短線飆升,似乎人人都在追捧這項“女性私密煥新術”。然而,當我們剝開營銷話術的層層包裝,會發現這場所謂的“消費奇跡”,本質上或許只是一場精準捕捉中年女性“性焦慮”的營銷游戲。
1
“高潮針”火了?
近日,不少自媒體也都在說的“高潮針”在“小紅書上都賣爆了”,“五一都排隊爆滿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小紅書上,搜索相關關鍵詞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首先,在小紅書上,根本就搜不到#高潮針#的相關話題。
僅出現一個瀏覽量7.3萬、討論量705的#gc針#話題,既沒有所謂的“十萬筆記”,也不存在“五一排隊爆滿”的盛況。
不知道部分媒體說的“小紅書上十萬筆記,中年少婦都在追捧”哪里來的依據。是媒體炒作,還是平臺緊急下架了?
其次,小紅書上確實有博主安利“高潮針”,但這些帖子的博主更像“賽博皮條客”。都是先發一篇帖子告訴你,自己打了“高潮針”,是一種怎樣的神仙體驗,但說的也很隱晦。
如果你在評論區詢問問她哪里打?沒有一個人會直接告訴你,都是私信告知:
然后就是官方背書,有媒體表示,不少公立醫院都推出了相關業務。
不過小編并沒有在上述公立醫院找到相關業務。有網友在小紅書在也貼了所謂的“高潮科”,下面落款是XX人民醫院。
然而,公眾號“魔囡”表示,“這種圖片一眼假,任何正規的公立醫院都不可能有這種科室,哪怕是真的有這種針可以打也絕無可能為了這個針單獨設置一個科室。大家有無發現,這個東西現在走的路數和那些醫美項目完全一樣,都是靠網絡在推,現實中的正規醫院里誰見過這個?從這些網紅的視頻里可以明顯看到,絕無可能是公立醫院。”
最后,天原股份(002386)確實在4月25日觸及漲停板,股價漲幅達9.95%,收盤價為4.75元,總市值61.83億元。但這是該股近一年內的首次漲停,并不存在連續幾日漲停的情況。
2
什么是高潮針?
4月27日,“高潮針”的相關話題也“火”上了微博熱搜,不過話題是#高潮針是什么#。不少網友“一臉懵逼”的點進去,然后罵罵咧咧的點出來。
那么,所謂的高潮針,到底是什么?
“高潮針”主要針對女性私密部位,宣稱通過注射特定物質提升性敏感度、改善陰道松弛或干澀問題,從而增強性體驗。
實際上,“高潮針”在醫美領域已出現好幾年了。其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先抽取身體少量血液,再通過特定儀器處理,得到富含血小板的血漿(PRP,即自體血清),接著把這PRP注射到私處的敏感區域。商家解釋PRP內含有生長因子,可以提升神經敏感度,進而實現所謂的“神奇效果”。
而PRP雖然在醫學上確實存在,可其在醫美領域的應用卻大有爭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顯示,用于制PRP的裝置是第三類醫療器械,風險系數高,管控嚴格。重要的是,國家僅批準該裝置用于制備富血小板血漿,并未對其制備出產物的具體用途、效果及安全性作任何保證。
從醫學角度來看,PRP主要用于骨科的骨折修復和皮膚科的創面愈合,至于往私處注射PRP這類在醫美宣傳中被大肆吹捧的做法,實在是離譜至極。
而注射高潮針缺乏科學依據。據《紅星新聞》報道,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產科主任呂雯就指出,G點、U點、A點的存在及其功能本身就有爭議,注射膠原蛋白以刺激相關區域更是沒有科學支持。而且,注射行為本身就存在感染、出血、瘢痕、神經損傷等風險,若反復注射,還可能導致組織硬化、局部變形或功能異常。
3
中年性焦慮與消費主義合謀
“高潮針”不過是塊新蛋糕
目前來看,“高潮針”的爆火是假象,但這種假象卻為其帶來了數不清的關注和目光。
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獵奇話題的天然吸引力,以及部分自媒體為流量刻意制造的“爆款”假象,共同編織出一張看似繁榮的消費陷阱。商家深諳“謊言重復千遍即成真理”的法則,通過“網紅體驗分享”“排隊盛況”“公立醫院背書”等話術,不斷強化產品的“剛需”屬性。即便缺乏科學依據,一旦話題熱度突破臨界點,虛假的“風口”便可能借勢蛻變為真實的產業——這正是消費主義最擅長的“無中生有”。
而從“假火”到“實火”的關鍵,在于精準捕捉中年女性的性焦慮。在傳統觀念與現代欲望的夾縫中,許多女性面臨婚姻關系倦怠、身體機能變化帶來的自我懷疑。商家將“陰道松弛”“敏感度下降”等正常生理現象病理化,暗示這些“缺陷”會導致情感危機甚至家庭破裂,進而將“高潮針”包裝成“重獲自信”的救命稻草。這種營銷策略本質上也是對焦慮的工業化生產:先制造恐懼,再兜售解藥。而所謂的“解藥”,不過是披著醫美外衣的偽科學產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資本早已為這場收割鋪好了渠道。醫美機構與網紅博主形成利益同盟,用“親身經歷”編織體驗神話;平臺算法將相關內容推送給精準人群,形成信息繭房;部分媒體則配合炒作,將商業推廣偽裝成社會現象。最終,一個閉環式的焦慮販賣系統就此成型——女性為緩解焦慮支付高價,而商家則在這場集體恐慌中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