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4月24日訊(記者 王婉瑩)在與國融證券合并落地的關鍵之際,西部證券(002673.SZ)釋出2024年財報及2025年一季報,整體表現“增利不增收”。
從業務板塊來看,呈現“三漲兩跌”態勢。其中,資管業務表現亮眼,收入同比增幅超50%;投行業務則因IPO市場遇冷遭受挫,縮水超20%。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審IPO項目僅剩2單,IPO撤否率達37.50%。更值關注的是,西部證券投行團隊持續動蕩,自去年以來數名業務高管及骨干相繼出走,也給團隊穩定性造成沖擊。
作為此輪券商并購的典型案例之一,西部證券與國融證券的合并進程也備受市場關注。目前,該合并案已進入監管審核階段,若交易順利完成,雙方將在資產規模、業務布局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然而,此次收購仍面臨不確定性。證監會2月反饋意見要求西部證券進一步細化整合方案,并點出其計劃將資管業務注入西部證券資管子公司,在資管子公司尚未成立的情況下可行性存疑等。此外,國融證券大股東長安投資因早前對賭協議糾紛和債務危機,持有的國融證券、首創期貨、國融基金等金融機構股權已被法院凍結,這無疑是整合過程中的一大堵點。
業務板塊“三漲兩跌”,投行營收下滑超2成
2024年,西部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7.12億元,同比減少2.64%;歸母凈利潤14.03億元,同比增長20.38%。從營收構成來看,公司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7.9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6.69%,同比增長4.23%,主要系公司抓住市場反彈、交投活躍度提升機遇,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加。
2025年一季度,西部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2.16億元,同比降低23.75%;歸母凈利潤為2.91億元,同比增長48.33%。
具體來看,去年,西部證券財富管理板塊實現營業收入9.76億元,同比增長26.66%。自營投資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0.65億元,同比增長17.32%。資管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52.23%。信用業務板塊實現營收4.99億元,同比下滑1.47%。受IPO業務縮水影響,投行板塊下滑最為明顯,實現營業收入2.74億元,同比下滑20.97%。
(圖片來源:西部證券年報)
近幾年來,資本市場新股發行節奏及IPO融資規模均出現較大變化,也影響到西部證券。截至2024年末,西部證券在審IPO項目僅2單,其中,在審北交所公開發行并上市項目2單、在審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項目1單、在輔導項目15單(其中主板1單、創業板7單、科創板4單、北交所3單)。Wind數據顯示,公司去年IPO撤否率為37.50%。不過,公司承銷債券數量及規模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完成主承銷發行108單,同比增長50%;承銷規模556.38億元,同比增長43.3%。
業績下滑的同時,記者注意到,西部證券的投行團隊也在持續動蕩,屢有出走案例。譬如,去年3月,西部證券債務融資總部原聯席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滕志遠辭任,加盟安泰信用評級任業務副總裁。4月,西部證券分管投行業務的副總經理范江峰因工作原因辭去職務。同月,原債務融資總部聯席負責人周華離任。此后,投行人員流失情況持續,均奔赴上市公司,原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及保薦代表人張雷履新海默科技副總裁;原投資銀行華南總部副總裁翟志慧轉至梅雁吉祥任總會計師。
業內人士指出,投行業務多名骨干成員的相繼離任,不僅會對團隊穩定性造成沖擊,也會對投行項目執行不利?,進一步導致業績表現承壓。
并購國融證券:協同效應與整合挑戰并存
作為此輪券商合并的典型案例之一,西部證券與國融證券的合并進展也頗受市場關注。
回顧收購方案,西部證券計劃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長安投資、杭州普潤、天津吉睿、諸暨楚縈、北京同盛、橫琴鑫和、北京用友、寧夏遠高分別持有的國融證券股份,合計近64.60%。轉讓價格為3.32元/股,上述標的作價38.25億元。
目前,二者合并已進入監管審核階段。今年2月,證監會受理國融證券變更主要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國融基金變更實際控制人、北京首創期貨變更實際控制人等三項申請。
公開信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西部證券總資產達1047.84億元,國融證券資產規模較小,也是短板之一,兩者合并后總資產有望突破1200億元。
對于此次合并,西部證券多次表示,交易符合公司戰略規劃,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資源整合,進一步提高公司證券業務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現有業務優勢與國融證券業務協同效應。
雙方在業務上存在互補性,國融證券投行業務在新三板、北交所業務上占優,而西部證券在自營業務、資產管理等領域表現相對較好。此外,二者合并后有益于區域布局的完善,西部證券營業部主要集中在陜西省,而國融證券營業部相對分散,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二者合并后將擴大覆蓋區域。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收購尚存一定不確定性,證監會2月反饋意見要求西部證券細化整合方案,且點出,公司計劃將資管業務注入尚未成立的西部證券資管子公司,在當前資管子公司未落地的情況下,計劃可行性受到質疑。
受大股東長安投資拖累,該公司持有的國融證券、首創期貨、國融基金的股權處于法院凍結狀態。
(圖片來源:天眼查)
在2016年國融證券增資擴股過程中,杭州普潤等5家小股東以16.23億元認購3.26億股新股,每股價格4.98元。作為增資條件,長安投資承諾5年內推動國融證券上市,否則回購股份。然而,受業績波動、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上市計劃最終落空。
因未能履行回購協議,長安投資陷入債務泥潭,其所持有的多家持牌金融機構股權相繼被法院凍結。此后,長安投資向青島國信轉讓國融證券股權失敗,積累了更多的潛在債務,也讓自身陷入危局。
“長安投資所持股權必須解除司法凍結后,股權轉讓才能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杜東林曾對記者表示。收購進展的關鍵之處也在于長安投資是否能盡快與第三人達成債務和解。
西部證券與國融證券的合并,既是區域券商應對行業洗牌的主動出擊,亦是一場充滿挑戰的融合,這場并購能否成為中小券商“逆襲”的樣本,仍需時間檢驗。(藍鯨新聞 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