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時間以來,可控核聚變被視為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卻因實現技術難度大而遙不可及,隨著高溫超導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正持續推動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展。
4月14日,可控核聚變概念震蕩走強,中洲特材、合鍛智能、雪人股份、海陸重工等多股漲停。
消息面上,4月11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采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后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運位于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志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順利完成。
商業化進程加速
可控核聚變技術是當今世界能源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旨在通過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實現清潔、高效且幾乎無限的能源供應。
長時間以來,可控核聚變被視為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卻因實現技術難度大而遙不可及。隨著高溫超導材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破,正持續推動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展。
中銀國際研報顯示,目前,磁約束聚變能量約束時間長、技術成熟度高、工程可行性強,是實現聚變能開發的最有效途徑。其中,又以托卡馬克裝置最為成熟,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實現商業化的技術路線。根據IAEA的統計,截至2024年中,全球共有159個核聚變項目,其中托卡馬克裝置79個,占比接近50%。
聚變項目投資大,聚變電站造價高昂。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一座1000MW的核聚變電廠成本在27億美元到97億美元之間,若核聚變完全商業化,根據IgnitionResearch的預計,到2050年將成為一個至少1萬億美元的市場,可控核聚變潛在市場規模龐大。
我國聚變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基本與國際同步,通過多年的持續投入和不懈努力,中國已經建成的EAST、環流三號等裝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3月28日,據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實現大幅躍升,中國聚變挺進燃燒實驗。
“中國環流三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變大科學裝置,其能量產生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被稱為新一代人造太陽。挺進燃燒實驗,意味著可控核聚變走向應用的核心環節。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進行能力升級,進一步獲得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核心關鍵數據。
隨著可控核聚變技術和商業化的不斷推進,產業資本不斷涌入。根據聚變行業協會(FIA)的統計,截至2024年中,全球私營聚變商業公司已累計獲得的總投資額達到71.2億美元,同比增加9億美元,資本市場融資屢創新高,參與的公司數量超過45家,公司數量快速增加。
核心概念股爆發
“當太陽的能量在實驗室被馴服時,沒有人愿意成為最后一個點亮燈盞的人。對于投資者,這既是一場需要穿越周期的長跑,也是一次不容錯過的能源革命前哨戰。”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可控核聚變產業正經歷從“科研項目”到“戰略資產”的質變。盡管商業化發電仍需時日,但實驗堆建設帶動的材料、裝備、數據服務等市場,已形成千億級現實賽道。
同花順數據顯示,可控核聚變指數(886065.TI)自年初上市以來累計漲幅達27.03%,遠超滬深300指數的7.13%。
截至4月14日收盤,同花順可控核聚變指數一共有53只成分股。從近3個月市場表現看,常輔股份、蘭石重裝、中洲特材、國光電氣、天力復合、辰光醫療、合鍛智能7只個股漲幅超過50%。
常輔股份主營業務為閥門執行機構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普通產品、智能型產品、核電產品三大類。產品廣泛應用于核電、石化、冶金、市政、電力等行業和領域。
公告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預計為2.5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91%;歸母凈利潤預計為3790.39萬元,同比增長6.42%;扣非后利潤預計為3609.67萬元,同比增長18.76%。
對于去年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的原因,常輔股份表示,近年來國家核電建設穩步推進,核電市場發展較為迅速,公司積極參與核電產業鏈的建設,公司核電產品營業收入保持增長,報告期核電產品預計實現營業收入7403.06萬元,比上年同期6962.69萬元增長6.32%。
4月14日,中洲特材漲停。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鑄造高溫耐蝕合金、變形高溫耐蝕合金、特種合金焊材,并可為客戶提供預保護性或修復性的特種合金材料表面堆焊服務及高精度機械加工服務。
據此前披露,公司是核電公司的上游供應商,生產的閥門、焊材等產品已為中核、中廣核、國核等核電設施配套。目前全球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于科學試驗階段,未來公司產品是否會應用于該領域尚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