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老牌藥企”來到十字路口!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廣藥集團去年可謂波折,人事動蕩,傳言紛紛,很多人也在問:這家老字號,多久才能重回正軌?
根據筆者的觀察,答案可能比想象中要快。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11月底,李小軍正式就任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短短幾個月,廣藥集團動作不斷,這家旗下擁有“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涼茶品牌”王老吉、420多年歷史的“世界最長壽制藥廠”陳李濟等12家中華老字號的企業,正在給出自己的態度。
筆者仔細梳理廣藥集團這幾個月的動作后發現,有三條主線已經浮現:
數字化、科技化、國際化。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做好這幾點,廣藥就能走出陰霾、煥發新生嗎?本文希望沿著這個問題,深入看一看廣藥的發展邏輯。
1
數字化,重塑底層邏輯?
從最近的一場簽約說起。
3月10日,廣藥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這場簽約規格非常高,從新聞報道看,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小軍,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軍,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華為制造與大企業軍團CEO劉超見證簽約。
?
廣藥是中國最大中成藥生產基地、全球首家以中醫藥為主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華為則是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致力于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可以說,這是一次“強強聯合”。合作的焦點,正是數字化轉型,未來雙方將在“數字賦能、創新驅動、生態共建”三大方向展開深度合作。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筆者腦海里的問題是:廣藥為什么要搞數字化轉型?
在筆者看來,有三個原因。
其一,AI如火如荼,數字化不是一道選做題,而是必答題。
你看DeepSeek出圈之后,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從科技大廠到政務部門、從汽車企業到手機廠商,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DeepSeek。就連百度、微信這種國民級應用,都開始接入DeepSeek。
中國有大一統的市場,有上千萬的物流車、上千萬的司機外賣員、數百萬的制造型企業,每一個都是AI的養料和地基。"國民應用+國運AI"的史詩級聯姻,正在將14億中國人帶入智能新時代。
數字化轉型也是同樣的邏輯,參與的企業越多,數字化的程度越深,樣本量就越大,整個行業的數字化就會越普及。
?
其二,廣藥本身就有一定數字化的基礎。
廣藥的數字化探索還挺早的,目前他們已建設了中藥材智慧溯源系統、智能化生產車間、智慧藥房、醫藥智慧物流中心等。例如廣藥旗下白云山中一奇星建成智能化數控生產車間,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實現生產線設備產能提高了148%,人力成本降低74%,人均效率提高289%。
?
其三,醫藥行業的渠道亟需重塑。
筆者觀察到,在醫藥行業,線下的藥店、賣場等傳統渠道正在逐步弱化,而京東健康、美團買藥等線上平臺在藥品流通環節占比快速提升,傳統藥企面臨渠道話語權轉移的壓力。老字號如果無法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線上營銷資源,很可能錯失新興市場紅利。
?
基于以上三點,我們就能明白為啥廣藥要搞數字化了。廣藥旗下擁有王老吉、陳李濟等12家中華老字號品牌,如果數字化做得好,它在線上的銷售占比可能會迎來質的飛躍。
當年京東最早是在電腦城賣光碟的,后來劉強東看到電子商務的興起才轉型做京東商城。從一家線下實體變成互聯網公司,京東的估值也迅猛飆升。
醫藥行業也是同樣的邏輯,你看看這幾年互聯網+醫療、AI+醫療的企業,基本都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數字化的背后,是產品、渠道和用戶的重塑,也是增長路徑的重塑!
2
科技化:奔向高質量發展?
往深處看,數字化的底色,依然是科技創新。
縱觀歷史,從公元1000年一直到18世紀中葉,全世界人均GDP幾乎沒有什么大變化,但在18世紀中葉以后,人均GDP有了飛躍。
?
這背后,是歷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成就。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實現了社會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創新的力量不言而喻。
這一點,從廣藥最近的動向也能感知到。
今年2月,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小軍帶隊前往廣州實驗室拜訪鐘南山院士、徐濤院士,并與廣州實驗室展開交流。李小軍直言:
創新既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也是核心競爭力。
?
這只是一個縮影。筆者觀察到,這幾個月,李小軍去了很多科研機構:
2月14日,調研廣州醫科大學;
2月20日,拜訪南方科技大學,參觀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實驗室;
3月6日,走訪東江實驗室……
在筆者看來,李小軍的密集調研背后,有著幾重考量。
一方面,科技創新是國家的主線。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參加團組審議討論時,就多次提到科技創新。這兩年提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也是挖掘更多的“新質生產力”。而所謂的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創新,就是“把蛋糕做大”的邏輯。具體到醫藥行業,去年底,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就曾一口氣出臺50條措施促進醫藥科技創新。
可以想象,不遠的將來,那些依賴仿制、沒有核心技術的藥企會被逐漸淘汰;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持續投入研發的藥企,將變得更加強大。
另一方面,廣藥的科創底子還是不錯的。筆者了解到,廣藥目前已建成各級科研平臺近90家,其中國家級科研機構8家。它們有博士及博士后超百人,擁有在研項目200余項,其中在研新藥近20個。
例如白云山漢方自主研發的“LBZ-18口服乳”,已獲得1.2類中藥創新藥臨床試驗批件,有望為癌因性疲乏這一國際醫學臨床難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
?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李小軍對科研院所的密集調研背后,正是為將來的科創突破鋪路!例如調研東江實驗室的時候,李小軍直言,東江實驗室是廣東省能源領域唯一一家省實驗室,“廣藥集團期待與東江實驗室探索核藥產業合作新模式新路徑,實現優勢互補,共繪核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每一個科研院所,都藏著未來合作的機會。搞科研就像種樹,一顆顆種子埋下去,一棵棵樹苗種下去,指不定就長出了新的參天大樹。
3
國際化:從產品輸出到文化輸出?
企業戰略布局如同下棋。
如果說數字化和科技化是廣藥的“本手”,那國際化便是廣藥的“妙手”。
筆者查閱到的資料顯示,多年來,廣藥旗下華佗再造丸、701跌打鎮痛膏、夏桑菊顆粒等產品在海外賣得挺好。
例如,華佗再造丸出口已覆蓋全球六大洲29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多個國家的醫保,是我國以藥品身份在全世界注冊、出口最多的中成藥之一。王老吉產品已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號稱“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王老吉”。
?
這兩年,廣藥王老吉還相繼在意大利米蘭、泰國曼谷、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等地發布國際品牌標識WALOVI,在米蘭簽約建設王老吉首家歐洲博物館。廣藥集團也成立廣藥集團(澳門)國際發展產業有限公司,建設廣藥國際澳門制藥廠……
今年2月,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小軍還去到沙特阿拉伯市場考察。廣藥旗下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沙特艾杜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貿易合作協議,并發布“王老吉WALOVI”標識和阿拉伯語版包裝。
?
這家老字號,為何如此熱衷國際化?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個是響應國家政策,做文化輸出。在越南河內,廣藥舉辦中越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論壇,開啟“打造中醫藥IP”海外第一站;在法國巴黎,廣藥集團受邀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歐洲(法國)經貿合作交流會”,持續講好中醫藥故事。
另一個是尋找海外增長點。疫情之后,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大家的免疫力下降很厲害,很多國人去到海外買保健品,也有很多海外華人來內地求購中藥。
可以看到,海外的市場需求客觀存在,市場也是非常廣闊。國際化的意義正在于此,將中國品牌帶到華人在的地方,帶到全世界。
這幾年,中國品牌界喊出了“不出海,就出局”的口號,本質上也是希望抓住這波全球化潮流,開辟新的增長曲線。
4
尾聲
寫到這里,開頭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客觀而言,廣藥確實面臨一些挑戰。人事變動、集采壓力、業績波折,每一個都很棘手。但也要看到,李小軍到任之后,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數字化,重塑底層邏輯,持續迭代生產力。
科技化,以科創精神和人才密度,奔向高質量發展。
國際化,從產品輸出到文化輸出,帶著中國基因融入世界。
可以說,這也是李小軍為廣藥畫出的路線圖。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數字化、科技化和國際化,本就是中國產業發展的三個重點方向。我們搞新能源,我們搞云計算,我們搞AI,我們搞機器人……都是朝著這幾個方向的。
對一個企業來說,領導班子交接之際,業績的波動是正常的。但一個企業能否穿越周期,能否不斷超越自我,靠的是對趨勢、對行業、對產業的認知和洞察。某種程度上,這些都取決于企業的一把手。
作為醫藥行業的觀察者,筆者感覺到,李小軍來了之后,廣藥確實有“新氣”。
如果說廣藥的過去是由板藍根、王老吉和金戈締造的,那廣藥的未來,就藏在數字化、科技化和國際化的動作里!
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傳統產業轉型,不是給舊船刷漆,而是重造一艘星際戰艦。在這其中,數字化是骨架,科技化是血肉,國際化則是羽翼。
這或許正是中國式創新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