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圍繞加大力度支持我國“新三樣”(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海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陳欣
出品丨鰲頭財經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圍繞設立十萬億股市平準基金和十萬億樓市穩定基金、加大力度支持我國“新三樣”(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海,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在支持我國“新三樣”產業鏈出海方面,劉漢元有幾方面建議:
一是建議政府積極引導,加大政策驅動力度,推動中國“新三樣”產品走出去、產線走出去、技術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務走出去、EPC走出去,全產業鏈集體走出去,有力支撐并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支持中國企業、中國資本加快出海步伐,在廣大欠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為當地打造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既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創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又使中國企業拓展了海外市場,獲得合理收益,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新三樣”產業鏈出海,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成為中國積極踐行大國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搭建“新三樣”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臺,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管制措施、碳足跡認證等及時解讀并向企業宣貫,提升企業的預警和應對能力;簡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供需有效銜接,形成緊密配套關系,著力增強“鏈主”企業帶動力,推動上下游優勢互補,有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及整體競爭力;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實施關鍵技術和設備攻關。
二是建議進一步加快擴大國內光伏裝機應用規模,滿足實現“3060”目標所需的發展速度。根據相關機構測算,中國要在2050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裝機500-700GW。2024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277GW,離實現碳中和的年均裝機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國際貿易壁壘帶來的風險,建議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和加快國內光伏發電裝機應用,擴大裝機規模,同時兼顧其他能源的發展,有力支撐我國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劉漢元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季節性特點,高比例接入電網客觀上加大了電力供應的保障難度。此外,我國電網的建設也滯后于可再生能源發展,輸配電環節的諸多問題使得消納問題日益凸顯。加快推進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加速構建“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已迫在眉睫。
因此,建議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區通道建設。進一步加快推進已規劃特高壓建設,并適度超前規劃和啟動新的通道建設,同時,要加快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提升電網互濟能力,充分利用鄰近省區調節能力,有效提高消納。同時,建議大力支持“源網荷儲”項目發展,出臺政策鼓勵智能微網、虛擬電廠等新型示范項目的投資建設。通過打造智能微網,實現局部區域內的能源優化配置和供需平衡,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電源與負荷資源,參與電網調峰和需求響應,增強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和可靠性,進而提高分布式項目的整體消納和經濟性,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有力支撐。
劉漢元建議,加快打造我國綜合儲能體系,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十五五”期間,進一步推動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項目建設,加快研究制定電動汽車參與電網儲能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構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為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為輔的綜合儲能系統。繼續推動煤電靈活性改造,提升傳統能源調節能力。
劉漢元還提到用AI為新型電力系統賦能。加強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推動AI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