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股中的“中特估”概念,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是近年來在中國資本市場中備受關注的一個投資理念。
12月23日,A股中特估概念拉升,截至收盤,中船科技10CM漲停,中遠海能上漲6.80%,中國核電上漲5.95%,中兵紅箭上漲4.11%,另有中國海油、西部建設、紫金礦業、中國廣核、寶鋼股份等跟漲。
消息面上,國務院國資委近日正式印發《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中央企業要引導和推動控股上市公司牢固樹立投資者回報意識,保證各類投資者共享公司發展成果,提高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股東獲得感。指導控股上市公司綜合考慮行業特點、盈利水平、資金流轉等因素,制定合理可持續的利潤分配政策,增強現金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增加現金分紅頻次,優化現金分紅節奏,提高現金分紅比例。
什么是“中特估”?
A股中的“中特估”概念,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是近年來在中國資本市場中備受關注的一個投資理念。
時至今日,中國資本市場仍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市場主體多元化、機構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個人投資者仍占較大比重。同時,我國產業結構正在加快調整優化,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但傳統產業仍占較大比重,央國企在其中承擔著重要任務和責任。
2022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即“中特估”概念。
中特估旨在解決A股市場估值結構不均衡的問題,特別是央國企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水平長期低于非國企和海外同行的問題。進而建立一個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定價邏輯和方法,充分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率、盈利能力、成長性、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個更加科學、合理、公正、有效的估值體系。
據介紹, 中特估主要關注企業的成長性、盈利能力以及與國家戰略的契合度。它強調對央國企等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企業進行價值重估,以反映其真實價值。
適用范圍主要包括央企、國企以及一些特殊行業的上市公司,如通信、計算機、建筑、能源、電力、軍工、銀行等。這些企業具有強大的現金流、高分紅和低估值等特點,是價值藍籌股的代表。
因此,中特估概念的走強,也反映了國家政策對這些企業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增強。
不能單純拔高“中特估”
由此可見,“中特估”概念也與“中字頭”國企央企劃上等號。
分析人士表示,央企是穩經濟、穩資本市場的領頭羊。據國務院國資委數據,2023年全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8 萬億元,利潤總額2.6萬億元,歸母凈利潤1.1萬億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6.6%,保持在較高水平。
根據機構研報顯示,從2022年11月21日證監會提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到2023年上半年,“中特估”成為市場的主線方向之一,并分別在2022年11月下旬、2023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2023年4月初至5月中旬期間,三次領漲市場。
中銀證券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在“ROE與市值管理”考核導向之下,央企有動力通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向市場傳遞信心、穩定預期,預計也有望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這也與近日印發的《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所指出的意見相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有專家認為“中特估”不能簡單理解為直接拔高國企估值,而是要抓住機遇,要靠國企練好內功。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持續改善基本面和經營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用優秀業績展現明朗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推動專業化、產業化戰略性重組整合,優化布局,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強化公眾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讓市場更好認識企業內在價值。
四層面分析中特估企業
估值高低直接體現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認可程度,不管國企還是民企,市場最終衡量的還是經營效益及能否持續穩定地創造價值。
從行業分別來看,中特估指數成分股主要涵蓋了銀行、計算機、交運、石化、機械等行業內大型央企國企,行業整體占比分別為10.1%、8.9%、8.9%、7.6%、7.6%。
機構認為可從四個層面出發,分析中特估概念企業:
一、估值修復。估值水平長期低于其基本面和社會貢獻的央國企,特別是有望在資本運作、市場化機制、創新發展、回饋股東等方面,取得進展的企業。
二、高股息。具有穩定現金流和高分紅的國企,這些企業在經濟復蘇分化的格局下,為股和債的投資者,帶來更高的確定性。
三、政策驅動。關注國家政策支持的行業和企業,如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家安全等,相關領域的央國企更有機會。
四、行業龍頭。持股在各自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和競爭優勢的央國企,這些企業往往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
根據同花順顯示中特估企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