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面臨業績難以提振和流動性風險疊加的雙重考驗。
文/每日財報 栗佳
自2021年8月三峽人壽公告黎已銘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至今,該公司董事長之位已經空缺三年之久,總經理更是“缺位”近六年。
而近期監管部門一則人事批準函的下發,才讓三峽人壽董事長空缺三年之久得以填補。
9月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發布任職資格批復顯示,核準張君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的任職資格。
此外,在此次任命批準函件中,還有兩點值得我們格外關注。一是,金融監管總局重慶監管局明確指出,三峽人壽應要求張君等核準任職資格的人員,嚴格遵守相關金融監管規定,并及時向監管機構報告其履職狀況。二是,三峽人壽有責任督促新任董事長持續深化對經濟金融法律法規的學習,全面熟悉并掌握崗位職責,以確保其能夠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
從觀察者角度來看,以上兩點要求,不僅充分體現了監管機構對三峽人壽新董事長張君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的高度重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也間接透露出對該公司“一把手”塵埃落定后其內部風控管理的長期審視監督。
新“掌舵手”來自國資,有何深層用意?
張君為人低調,市場上有關其履職經歷比較少。據了解,張君的職業生涯一直圍繞在重慶地區,并且曾在當地國資背景下的多個企業和事業單位任職,涵蓋了多個重要機構和崗位。
張君擁有碩士學位,經濟師職稱,曾在2021年7月份,開始擔任重慶市不動產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直至2022年2月份卸任。而該公司背后所站著的正是國有獨資重慶市住建投資有限公司。
作為重慶不動產融資擔保公司的控股股東,重慶住建投資公司也是張君職業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站。公開信息顯示,在張君離開重慶不動產融資擔保公司后不久,就正式于2022年3月份擔任了重慶住建投資公司法定代表人,全權負責公司內部人事管理和戰略投資規劃等事宜,并一直任職至今。
此外,張君的職業生涯還包括曾在重慶兩江新區財政局任職,這進一步豐富了其在政府金融部門的履職經驗,結合此前經歷來看,也顯示出了他在國資金融企業和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雙重領域上的專業能力和領導才能。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張君來到三峽人壽,同樣是在重慶國資下展業經驗的延續,要知道重慶國資一直在加強對三峽人壽的控制力度。
經過去年12月三峽人壽注冊資本從10億元增加至約15.37億元增資完成后,該公司現有重慶國資屬性的股東中,渝富資本和重慶高科均各持有30.49%股權,并列為第一大股東。其中,渝富資本為重慶國資委旗下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重慶高科為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旗下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監管部門正式批復同意三峽人壽股東迪馬工業將所持1.5億股股份轉讓給重慶高速投資。轉讓完成后,迪馬工業則全面退出不再持有三峽人壽股份,重慶高速投資則成功入主,成為該公司第五大股東。
據悉,重慶高速投資的實控人正是重慶國資委,也就是說,根據三峽人壽如今的股權結構,渝富資本、重慶高科和重慶高速投資,這三家重慶國資股東合計持有該公司超七成股份,高達70.74%。
不難發現,結合此次新任董事長同樣擁有非常深厚的國資背景這一情況來看,隨著張君的加入,一方面透露出重慶國資對其上任后扭轉三峽人壽業績,帶領公司走上長期穩健經營發展道路給予了厚望;而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用意,則是通過擴張股權和任命高管人事來內外“兩手抓”,進一步提升重慶國資對三峽人壽的話語權和掌控權。
保費規模持續收縮,仍深陷虧損泥潭
隨著缺位三年之久的董事長一職人選的最終落定,也讓市場關注的重心聚焦在了三峽人壽經營發展層面上。
自成立以來,三峽人壽七年時間里總計虧損額度高達7.38億元,而且保費收入也在開“倒車”,尤其是從2020年開始,其保險業務收入就一直處于滑坡態勢,從當年的11.02億元最高位,逐年都在下降,到2023年末之時,三峽人壽的保費規模已經縮表至了4.06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制高點,降幅竟比腰斬還厲害。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三峽人壽的業績情況依舊未能讓人滿意。根據其最新披露的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截至2024年6月末,該公司取得的保費收入為2.5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24億元大幅下降了20.06%。其中,第一季度的保費規模為2.1億元,同比下降17.97%;第二季度僅為0.49億元,同比下滑27.94%。
凈利潤方面,今年以來該公司也未能如愿盈利,仍深陷虧損泥潭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三峽人壽虧損掉了1.02億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0.86億元,虧損幅度有所收窄。此外,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也全部為負值,分別為-14.09%、-2.32%。
與同行對比來看,今年上半年三峽人壽的業績已經掉至末尾,在6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上半年業績排行榜單中,其保險業務收入排至倒數第三,僅高于華匯人壽和恒安標準養老;凈利潤虧損數值在29家錄得凈虧損的險企中同樣不容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三峽人壽業績承壓下行的背后,也讓旗下產品穩健經營的能力遭受到了。官網在售質疑。保險產品列表顯示,三峽人壽目前在售的保險產品僅有41款,產品類型較為單一,主要為意外傷害保險、醫療保險等。
然而,與之截然相反的卻是目前該公司已經停售的產品達到了76款,涵蓋了多款險種。其中,單單在2023年7月31日,三峽人壽根據公司業務管理安排,就停止銷售了旗下17款保險產品,包括多款分紅險、年金險、壽險等儲蓄理財型保險。而后又在今年8月31日,為貫徹落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三峽人壽還不得不停止銷售了旗下共計13款保險產品。
風險評級未過關,流動性風險敞口加劇
當然,除了經營業績之外,償付能力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要知道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以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是衡量一家保險公司穩健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這于當下的一眾中小險企來說至關重要。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三峽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49.09%、161.39%,分別較上個季度+24.18pt、-9.42pt,均滿足監管要求。
不過,以“風險綜合評級”來衡量,三峽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極其危險,已經降至監管紅線的水平,其最新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D。
拉長周期來看,自2022年一季度起,該公司的風險綜合評價等級從穩健的B級持續下滑至較為脆弱的C級。進入到2023年,這一趨勢并未得到緩解,反而還進一步惡化,2023年一季度風險等級直接降至風險較高的D級,并一直維持至今。
也就是說,雖然這期間三峽人壽通過增資壯大了注冊資本,使得自身償付能力充足率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其風險綜合評級卻一直未有改善,已連續9個季度處于風險較高水平,目前仍屬于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險企。
而根據監管政策,對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某幾類風險較大或嚴重的C類和D類保險公司,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其派出機構應根據風險成因和風險程度,采取針對性的監管措施。
實際上,目前三峽人壽陷入償付能力不達標的窘境和面臨的風險,我們也能從公司流動性監管指標中可感知一二。
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三峽人壽未來3個月流動性覆蓋率LCR1已經降至了74.45%,較上個季度大幅縮減了95.11個百分點;未來3個月及12個月流動性覆蓋率LCR3分別僅為10.39%、19.75%,較上個季度分別下降了139.07個百分點、7.21個百分點。
根據《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3號-流動性風險》監管要求,基本情景下公司整體流動性覆蓋率(LCR1) 不低于100%;壓力情景下公司整體流動性覆蓋率(LCR2)不低于100%;壓力情景下不考慮資產變現情況的流動性覆蓋率 (LCR3)不低于50%。
可以明顯看到,如今三峽人壽流動性覆蓋率LCR1(未來三個月)和LCR3(未來 3/12 個月)的指標數值,均低于監管要求。
對此,三峽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也做出了解釋,聲稱主要是由于公司在未來3個月有大量滿期給付,現金流入無法覆蓋現金流出所致,如若考慮變現資產則可滿足流動性需求。
而為了保持公司的健康發展,使公司能夠應對極端壓力下的流動性需求,三峽人壽也表示擬采取以下措施來做改善:
在保證總資產收益率的要求下,公司將配置適量優質流動性資產,包括現金、貨幣基金、短期存款等,來保證自身流動性資產比例不低于總資產的5%,以依仗這些優質流動性資產來滿足公司可以預期到的退保、大額賠付、滿期給付情況。即使未來退保率、賠付率突然上升,該類資產也基本能夠滿足未來的支付需求。
在業績難以提振和流動性風險疊加的雙重考驗下,三峽人壽能否在國資股東和擁有國資背景新任“一把手”張君的帶領下,一一克服掉這些挑戰,值得我們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