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農商行連續三年凈利潤下滑。
文/每日財報 方旬
“萬億”總資產的廣州農商行(1551.HK)要勒緊“腰帶”了。
近期,廣州農商行發布了新行長鄧曉云履新后的首份半年報,但成績慘淡。財報顯示,該行上半年營業收入73.46億元,同比出現了21.86%的大幅下滑,同時,凈利潤也減少至17.01億元,降幅高達28.81%。
圖片來源:半年報
而回溯至2020年三季度末,廣州農商行曾以總資產突破萬億的壯舉,緊隨重慶農商行與北京農商行,躋身全國第三家邁入“萬億俱樂部”的農村商業銀行行列;截止2024年上半年,其規模排名盡管仍然在農商行第三位,但從經營業績來看,昔日的光環開始褪色。近三年凈利潤持續下滑,到上半年更是陷入了營收與凈利潤雙雙大幅下降的困境。
曾經創造輝煌的廣州農商行到底怎么了?
連續三年凈利下滑,回A股之路困難重重
廣州農商行發展歷程可追溯至1952年的廣州農村信用社。2009年12月,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進行改制,發起設立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6月,廣州農商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廣州第一家上市的銀行機構,也是廣東第一家上市的地方性銀行機構。2016至2019年間,廣州農商行迎來發展的黃金期,期間籌備A股上市,業績蒸蒸日上,大幅上漲,營業收入從152.03億元增長至236.57億元,凈利潤也從50.26億元躍升至75.2億元,并在2020年市值突破萬億,迎來發展的巔峰。
但好景不長,就在2020年廣州農商行A股IPO即將上會的前一天,撤回了上市申請,并在隨后三年間,凈利潤持續下滑。至2023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1.54億元,凈利潤大幅縮減至26.34億元,與2019年的高峰相比,下降幅度超過60%。
為了扭轉下降趨勢,廣州農商銀行董事長蔡建在2023年年報中宣布,開啟“效益提升年”戰略,目的在于通過市場拓展、風險控制、管理優化和效益提升等措施,在未來兩年內顯著改善盈利能力。
但2024年的中報發出,預示著該戰略的暫時“失利””。財報顯示,利息凈收入的顯著下降是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利息凈收入從2023年上半年的85.61億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62.7億元,占比營收也從超90%降至85.35%。銀行方面表示,這主要受外部市場利率下行影響,導致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
利息凈收入的大幅下滑,主要影響因素就是凈息差的下降。該行凈息差僅為1.02%,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7個基點(BP),較本年初也減少了31個基點。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全國商業銀行平均凈息差為1.54%,廣州農商行的數據大幅低于平均值。
除此之外,廣州農商行的其他經營指標也面臨多重壓力,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5.1億元,同比下降25.69%。代理及托管類服務費、銀行卡手續費、銀團貸款業務費、理財產品相關手續費、擔保以及承諾服務費等中間業務收入也都在縮水。
另外,從資本充足性方面來看,廣州農商行同樣面臨挑戰。截至2024年6月末,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47%、11.12%和13.64%,與年初相比分別下降了36個基點、16個基點和3個基點,而同期全國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0.74%、12.38%和15.53%,廣州農商行在這三項關鍵指標上均低于行業均值,反映出其資本實力的相對薄弱。
在資產質量方面,盡管廣州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1.87%)與年初持平,但不良貸款總額顯著增加,達到44.89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6.20%。同時,不良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也從年初的28.29%上升至32.20%,貸款質量不佳 。其中,房地產不良率盡管微降,但仍然高達5.59%。另外個人貸款不良率也出現明顯上升,進一步加劇了資產質量的壓力。
令市場更為擔憂的是,廣州農商行上半年的撥備覆蓋率為159.40%,較年初下降5.23個百分點,盡管釋放了利潤但不能挽救業績大幅下滑的趨勢。
業績下滑,靠減員降低成本
針對業績下滑,有分析認為,廣州農商行正在通過裁員來度過難關。從財報披露的數據上來看,2024年上半年,廣州農商行員工總數有所減少,具體減少人數為256人。截至2024年6月末,廣州農商銀行員工總人數為13364人,與該行簽署勞動合同的員工12739人,勞務派遣人員625人。從長時間線來看,廣州農商行的員工人數在2021年末為14168人,與此相比員工人數已凈減少約8000人。
針對減員問題,廣州農商行曾回應稱,上半年員工數量略減主要是由于員工到齡退休等自然減員的原因。同時,集團員工補充以校園招聘為主,2024年新員工主要在7月入職,因此半年報顯示的員工數量減少屬正常波動,預計全年員工人數將保持平穩。
不管是何種原因進行減員,但廣州農商行的營業費用的確有所下降。2024年上半年,該行營業費用為30.30億元,同比下降1.06%。其中,員工成本為19.59億元,同比下降3.60%。拆分來看,員工工資、獎金和津貼(含內退)同比下降0.48%至13.40億元,社會保險費、職工福利及其他同比下降9.74%至6.19億元。事實上,他們已經在2023年通過減員減少了5.43億元的成本支出。
除了減員問題,廣州農商行近年管理層變動也較為頻繁。例如,原行長易雪飛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在監管部門工作長達19年的鄧曉云才于去年11月上任新行長。2024年6月林日鵬辭去該行副行長職務,賀珩接任該職務。除此之外,執行董事、股東監事等高管人員,在近兩年都有諸多變動,而每一次的人事變動,投資者都期望新管理層帶動業績有所回升,但就目前來看尚未有明顯好轉。
多管齊下,效果待定
上半年,廣州農商行也并非沒有建樹,最主要是在經營策略上做出了調整:通過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服務質量等方式,努力增加營業收入,并加大對高收益業務的投入,降低對低收益業務的依賴。
例如,廣州農商行在中小額公司信貸及供應鏈金融領域展現出積極進展。截至2024年6月末,中小額公司信貸余額達434億元,較年初增長13.7%,業務規模與占比均有所提升,這里的中小額信貸是指在5000萬以上的信貸。供應鏈金融業務快速發展,服務客戶數量超過1300戶,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85.71%,“政采貸”及“云融鏈”等線上業務穩步推進。
無論是從中報,還是從董事長蔡建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我們看到廣州農商銀行重新聚焦中小資產業務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中小額資產業務占比,優化信貸資產行業布局,期望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另外,面對資產質量管控壓力大的困境,廣州農商行將全方位加強對新增業務的規范管理,嚴格落實貸后管理要求,嚴防嚴控中小額信貸業務風險,并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來補充資本,以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抗風險能力。未來,將會繼續推進資本補充計劃,以滿足監管要求和業務發展需要。
對新業務的創新與拓展也在進行,該行正在加大推動重點項目,并取得突破,以新的增長點來彌補傳統業務的下滑。在保持傳統業務優勢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和盈利模式,以提升整體競爭力。
在最新的半年報中,廣州農商行指出,要持續推進“效益提升年”活動,但“說”與“行”是否能匹配落實,是否能重回巔峰,我們拭目以待。